俄乌冲突爆发三年了,作为纸面战斗力更强的一方,俄罗斯反而一次次遭遇乌克兰的无人机袭击。不仅边境遇袭,甚至连腹地的首都莫斯科,也频频被炸。
乌克兰用一次次的轰炸,向全世界展示了无人机的威力,也给所有国家都敲响了警钟——再不发展反无人机技术,未来就可能像俄罗斯一样一次次被打穿了。
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,无人机越来越能够在战场上证明自己的巨大优势和战斗力。它比传统的军机成本低得多,可以大批量生产。
一旦发动袭击,成群的无人机同时升空,发动饱和式进攻。虽然俄罗斯有一定的防空能力,但同时防御这么多无人机,还是有点困难的。就好像一只狮子可以轻松拿捏一只鬣狗,但要是一群鬣狗围殴,狮子也得蒙圈。
展开剩余87%不仅如此,无人机体型小,飞行高度低,飞行速度慢,让雷达难以发现,隐蔽性非常强。它的机动性也是一大优势,比如前不久乌克兰一连轰炸俄罗斯5座军用机场,导致大量轰炸机损毁的事件,轰动了全世界,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他们提前将无人机埋伏在俄罗斯境内。
这还是当下的无人机,未来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之下,无人机还能通过AI自主分工、自主导航、动态目标调整来完成复杂攻击,浑然一体,让敌军疲于应对。
目前,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研发无人机的AI蜂群作战,比如我国、美国、以色列等。低成本+高密度+智能算法,将成为现代空袭新趋势。
俄罗斯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,任何一个军事强国,都不能不对无人机提高警惕,加强防御。因此,除了研究更先进的无人机攻击手段之外,如何防御可能遭遇的无人机袭击也是一个重大议题。
当下的反无人机技术 探测跟踪及预警技术想要对抗无人机,你首先得能发现它才行。要是连看都看不见,拿什么防御?
目前探测无人机的手段包括雷达探测技术、空中预警技术、卫星侦察技术和地面目视侦察等,其中雷达系统是最主要的一个。
毁伤技术发现无人机之后,就可以考虑怎么消灭它们了。这里又分为两类,分别是硬杀伤和软杀伤。
硬杀伤就是传统的毁伤方式,利用防空导弹、高炮、激光武器、微波武器、榴霰弹、物理/生物捕捉等方法,直接打击无人机或者其元器件,再或者直接捕捉无人机。
软杀伤则是对无人机的软件进行干扰,比如干扰、阻断、诱骗、甚至接管目标至指定区域或坠毁等方法,以较小的代价实现对入侵无人机的管控。
伪装欺骗技术当然,我们也未必需要彻底消灭这些无人机,毕竟防御的难度确实挺大的,进攻成本又很低。与其拼了命地打击无人机,还难免有漏网之鱼,不如换个思路,让无人机找不到攻击目标。
所以,通过隐身、遮蔽、迷彩、示假等方式,从光学。热红外、声学和电子等方面,对重要的军事设施进行伪装,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。
激光反无人机今天咱们提到的激光反无人机,其实就是属于毁伤技术中的硬杀伤一类。
激光武器这个词,相信大家在此之前就听过了。所谓的激光,就是将光能高度集中起来,从而获得极强的能量。利用激光,我们可以精准打击远程目标,利用激光产生温升、氧化、膨胀、熔融、汽化、击穿、破裂等效果,摧毁敌军的装备或者其电子元件。
更重要的是,激光武器的成本也是非常低的。美国的爱国者导弹,每一枚的成本就高达几百万美元。以色列的铁穹系统,单枚成本也有数万美元。
而激光武器发射一次,成本甚至可能只需几美元。在这样的成本面前,无人机的巨大优势之一,就荡然无存了。
尤其是激光武器凭借着轻量高效、机动灵活、综合集成等特点,具备一定的机动作战能力,可以在不同的作战场景中灵活配置。也就是说,无人机的机动性特点,在激光武器面前也不再是独有的优势。
OW5-A50激光防空系统7月20日,中国北方工业集团首次在宣传视频中展示了OW5-A50激光防空系统。
实际上,早在去年珠海航展上,OW5-A50激光防空系统就有亮相。另外,同系列其他型号的装备,也在此前对外展示过,比如今年中东的防务展上,OW5-A10也吸引了不少的关注。
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,这两个型号,差的就是最后的数字。其实这个数字,反映的是系统的输出功率,其中OW5-A10的输出功率是30千瓦,OW5-A50则达到了50千瓦。
在演示视频中,我们可以看到,OW5-A50的战斗性能非常优异,只需要几秒钟,就能烧毁一架无人机的电路系统,致其坠毁。而且,它不需要装填弹药,可以马上转向其他目标,继续打击。其攻击范围可以达到数公里,提前消灭无人机。
尤其是,OW5-A50作为车载激光反无系统,机动性更强,可以有效扩大防御范围。未来,它不仅可以单车独立作战,还能和其他防空系统协同作战,织成一张巨大的防护网,不论是低、小、慢还是战术级无人机,都可以有效打击。
真的无敌了吗?那么问题来了,我们的OW5-A50,是否真的已经足够完善了?
答案自然是否定的。
直到今天,不论是我国、美国还是俄罗斯,都在大力发展激光反无系统,但都还无法在现实战争中发挥我们上面提到的作用。
说个最简单的道理,要是现在的激光武器真有那个水准,俄罗斯还至于被乌克兰的无人机一次次入侵?
你可能觉得这只是俄罗斯自己的问题,其实不全是,因为激光武器也有它与生俱来的弊端。
首先,激光武器对天气有比较高的要求,别说下雨,哪怕仅仅是雾霾甚至多云天气,都有可能造成激光散射、吸收、衰减能量,影响作战效果。或者是不稳定的大气湍流,也会造成激光折射路径偏移,降低精度。
这进而影响了激光武器的打击范围,因为激光走的路线越远,就越有可能因为上述原因,达不到预定的打击效果。
同时,激光武器的作战时间也有了严格的限制,全天候作战能力不足。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,敌军无人机只要找个刮风的阴天,就能让激光武器无用武之地了。
另外,激光武器不是射到目标的一瞬间就能造成杀伤的,而是要累积一点点时间。在这个过程中,无人机要是飞走了,击中的部位变化了,就要重新累积时间。所以,尽管只需要几秒就能破坏关键部位,激光武器也要“预判”敌军无人机的轨迹,才能真正造成杀伤。
不仅如此,激光武器消耗的能量是非常大的,如何在战场上保证充足的能源,也是个问题。还有激光武器在散热方面暴露的巨大问题,也需要专家们攻克。为了提升激光武器的战斗力,我们还必然要在功率上进一步提升,这两个问题也会更加严重。
总之,激光反无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防御手段,是未来对抗无人机集群作战的杀手锏。但目前,它马上就在战场发挥威力,还是不太可能的。
不过我们相信,如果有一个国家能够率先将这种武器提升到实战标准,那么很有可能就是我国。
发布于:辽宁省顺阳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